《說「無謂無用」東西背後的「重要」意義》韓曄姑娘

2020-07-10

香港人很精靈、很能幹,樣樣事都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法去完成。自己如此,要求人也如此。漸漸地,說什麼話,都彷彿要帶著很有意義的目的。否則,說來就是「廢」,是「無用」,「不說」好過「說」。於是,人容易失去對人、甚至對家人的耐性和包容。在工作環境下,這情況實屬無可厚非。若然在家庭如是,那會是一份難以言述的「悲哀」,這「悲哀」如不及時發現及扭轉,會慢慢變成慢性毒藥,殘害親子以至家庭的關係。

 

「老婆 / 老公,你在街市碰到個無良賣菜佬,賣斤菜只是收多你三元,又不是三十元,你講給我聽幹什麼? 」

 

「媽媽 / 爸爸,你剛才和我分享了親戚的事,於我何幹? 我須要知嗎? 」

 

「孩子,你說你的同學買了個超貴的手提電話,你說來幹嗎? 我和爸爸/媽媽是不會有錢買給你的呀……」

 

「……」

 

親子間又或是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我們每個人都有需要將它變成習慣。 因為這些習慣是要靠點點滴滴、有意義無意義的分享組合而成的。就好像每餐的菜餚,有時會很好味、很開胃,但有時卻是很難吃、不合口味,但我們依然會齊吃齊分享。這種齊吃齊分享的經驗,會增進互相的認識、促進彼此的感情,家人之間的那份獨特珍貴情誼,亦就是這樣子慢慢建立的呢。

 

「孩子,你今天做了什麼呀? 」

 

「老婆 / 老公,你今日有什麼開心或不開心的事嗎? 」

 

「……? 」

 

請不要嫌棄彼此說話內容的「芝麻綠豆」,更不要評價當中的「有用無用」,我們每個人只須好好地找一些事去「說」,然後再好好地豎起耳朵去「聽」……這樣子,「家」才是一個「家」------ 一個「有分享有分擔的「家」、一個「齊去左齊去右」並有多多「愛」的家。

本欄由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社工及嘉賓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親職教育經驗。

 

本文作者為家長全動網社工韓曄姑娘

如要留言,請先按此登入

如未是家長全動網會員,可以按此免費登記

新增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