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為本的管教》 何慧明博士

2018-09-10

「做人如果沒夢想,跟鹹魚有甚麼分別?」這是周星馳在電影《少林足球》的名句。人生有夢想當然美好,然而當夢想和現實不一致,「鹹魚們」又可以怎麼辦?在孩子追夢的過程中,父母又有甚麼角色?

 

我在大學任職,遇到許多來自不同階層的學生。其中一位學生,其父母學歷和工資不高,家中從不買奢侈品,亦少出外旅遊。父母期望孩子可以讀商科,孩子按著父母期望,選修商科。但學生發現自己不最喜歡賺錢,反而喜歡幫助別人,做有意義的工作。畢業在即,這名學生在銀行實習後得到管理培訓生的機會, 月薪二萬八千元,對剛投入社會的年青人來說,待遇非常不俗。學生的父母尤其興奮,要學生馬上就職,然而學生卻想投考救護員 - 一份只需中學畢業學歷的工作。

 

這位學生的父母感到很失望,並對他說錢才是最重要的,理想「搵唔到食」。我想像自己若是學生的父母,亦感掙扎。畢竟月薪二萬八的銀行培訓生,這種機會並不常有,若果放棄,會否恨錯難返?我在床上輾轉反側,令身旁的丈夫也不能成眠。我問他:「如果放棄銀行工作,是不是很可惜?」渴望入睡的丈夫似乎想打發我,隨意地說:「隨他吧 …」我還是耿耿於懷,說:「二萬八千… 真的隨他?」為了返回夢鄉,丈夫說了他這輩子最有智慧的話 -「現在是你的夢還是他的夢?」這話尤如當頭棒喝,讓我頓時清醒過來。縱然不捨銀行錦繡前程,但是這終究是孩子的夢,也是他的人生,父母最終應尊重他的決定。

 

父母愛孩子,有時候我們太投入,以為自己可以為孩子安排最好的人生。我們忘了這是孩子的人生,他們要學習抉擇,並承受後果,在成敗得失及負責承擔之間,才能學得人生課。有了這些寶貴經驗,孩子往後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說回那位在二萬八千元月薪前要做決定的學生,他心底裡始終想在讓父母安心的情況下當救護員,假如你是他的父母,你會對孩子說什麼? 孩子需要父母的支持,讓他們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跑人生路。擁有夢想的人,在社會上,不一定是贏家;但在自己的生命裡,卻絕不會是輸家。

 

內容:何慧明博士(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講師)

整理:一一

如要留言,請先按此登入

如未是家長全動網會員,可以按此免費登記

新增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