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如何「好好對話」?》凌婉君姑娘

2020-07-29

(圖片來源:星島網)

 

疫情期間親子溝通機會大增,但有家長不理解為何不能與子女在這好時機「好好對話」。現在我們嘗試檢視一下自己,有沒有出現以下的溝通毛病﹕

 

父母只是說話,沒有用心聽

我們有時為了想知子女更多,會不停表達自己的要求、期望及看法,但忽略了子女的參與。最近有一位母親向本人分享其中六女兒不向她表達升學的想法。原來母親對女兒要求遠遠超越她的能力,媽媽也沒有給予女兒表達的機會,每次對話只是重覆要求。最後女兒感失望,唯有沉默不語。原來當孩子失去了與父母對話的興趣,就不能感到父母的關懷,子女習慣緘默,就更加不願與父母溝通。

 

父母只是發問,忽略子女答案

日常生活有很多問題只是具形式而沒有真義,例如﹕「你想點?」、「你好嗎?」發問的人其實是沒有興趣想知答案,他們只是社交表達。但如果我們把這些情況用在與子女的溝通上,即父母經常向子女發問沒意思的問題,子女就不會回應。例如有一位兒子向我表示母親時常問他﹕「你會打幾耐機?」,兒子心想母親根本不是關注她打機的時間,只是不想他打機,故兒子也不會認真回應,因他們感到父母不真誠的對待。

 

親子以其他方法取代以「說話」溝通

當親子間不願聆聽及了解對方的說話,就會不自覺用「非說話」的溝通方法表達。當父母不認同子女的回應時,就會以針對子女的需要處理問題,例如子女成績未如期望,在沒有協定下父母取回其零用錢,又或者當子女不認同父母的回應,就會以「身體語言」回應如﹕憤怒眼神或者背向父母,作出控訴。以上情況均會成惡性循環,大大影響親子溝通。

 

最後鼓勵父母,有時孩子真的很難說出心底最真的話,只因怕父母失望,故我們需要用心聆聽,重視回應,才能與子女「好好對話」。

 

歡迎讀者就有關內容,致電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熱線2402 9230,查詢時間為星期一至五上午10時至晚上6時。

 

本欄由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社工及嘉賓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親職教育經驗。本文作者為凌婉君姑娘。

如要留言,請先按此登入

如未是家長全動網會員,可以按此免費登記

新增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