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眼中的理想職業》張笑容

2019-05-06
(圖: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
 
為人父母,總希望子女一切順利,事事如意。但所謂「如意」,是指誰的「心意」呢?在子女選科、擇業的過程中,家長有時會把自己的心意投射到子女身上而不自覺。以我從事多年家長教育的觀察所得,家長的職業觀,可以分為五大類型:
 
  • 「戰鬥型」:有些家長相信「成績好便你揀人」,所以中學階段的唯一任務是讀好書,文憑試考多幾個「五星星」。當子女取得好成績,家長便認為「叻人」要讀「叻科」,即是要選最高收生要求的大學學科。於是大部份優異生都選了醫學、環球商業、法律等學科,畢業後成為醫生、律師或銀行家,但他們卻未必知道自己的真正興趣是甚麼。

  • 「投降型」:這些家長覺得自己沒有學識,加上社會網絡薄弱,對如何協助子女尋找前路,感到有心無力。有些家長甚至認為子女無心向學,屬於「成績差便人揀你」一族,即是沒有選擇,所以也不用談生涯規劃。只祈求子女找到一份應付生活的工作便滿足,從來不會與子女談夢想、目標甚至發展興趣。

  • 「惡夢型」:有些家長覺得工作太辛苦太大壓力,對自己的職業非常負面。亦有些家長工作多年後發現入錯行,事業發展不如意,苦無出路,時常抱怨。這類型的家長會提醒子女:「做哪一行都好,最緊要不做阿爸阿媽那行便好!」問題他們把自己的經驗過分放大,令子女對某些職業有先入為主的負面想法。

  • 「補償型」:有些家長年少時曾有過夢想職業,但認為自己先天條件不足或際遇不好,最終沒有付諸行動。又有些家長認為,一旦做了父母,經濟壓力和照顧責任迫使他們放棄夢想。他們對子女的期望是「要做父母的夢想職業,為父母完夢。」

  • 「繼承型」:聽聞有些家庭自稱醫學世家、法律世家或企業世家,即是祖父母、父母、兒孫輩,代代相傳做醫生、律師或老闆。若上一代已出人頭地或白手興家,總希望下一代能繼承下去。在家庭的熏陶下,子女卻未必有機會發展興趣或探索自己喜歡的職業。
 
細心想想,我們的父母,又或是我們自己是屬於哪類型呢?
 
作者:張笑容
笑容生活教室總監、資深傳媒人、學校及機構培訓顧問
 
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作者。 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務必徵得作者同意,可電郵:smiletraininghk@gmail.com 查詢
 
===其他文章=== 
 
 
「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是全港首個結合跨界別力量,全面協助15-21歲在學及待業待學青年規劃前路的項目。此計劃會建立一套實證有效的介入模式、專業的生涯規劃工作者的團隊、五支地區服務隊,一站式電子平台等,為青年締造有利環境,探索及認清自己的事業興趣,找到人生方向。此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5億港元,於2015年5月展開,為期五年。

如要留言,請先按此登入

如未是家長全動網會員,可以按此免費登記

新增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