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姑娘遊記4—— 為何我的孩子自理能力這麼低?

2020-04-29

「我個仔成十歲,仲未識執書包」

「我個仔乜仲差,做好了早餐,唔遞到他口中,佢都唔識自己動手取來吃」

「我個女也是一樣,連蘋果同啤梨都唔識分,仲連有皮無皮都唔曉、俾佢激死」

等等....。

 

相信這些家長間閒談,互相批評子女的對話大家也耳熟能詳,也許你聽過別人向你吐苦水;更甚或是你在向友人埋怨自己子女的不濟。

 

聽到上述的對話,我總是打從心㡳裡笑出來。請大家別誤會,我並不是要嘲笑孩子或這些家長,曾接觸過無數孩子的我,不會落井下石;反而,我更渴望立刻跑到他們面前,即使被人冠以「厚多士」的尊名,也想向他們建議一些能提升孩子自理能力的方法。

 

我曾任職學校社工達九年之久,接觸過無數青少年人。說真的,看着每年進來的中一生,他們的成熟程度,確實一年不如一年,自我照顧能力也一年比一年差。有時候,我會跟老師互相幽默一番,笑說他們除了身高比我們年代高出許多之外,似乎其他一切的能力也變「低」了。

 

猶記得為學校舉辦的一次中一新生生活及訓練營,當中設計了一項群體合作活動,八位同學作為一組,要他們合力把營中為他們準備好的食材,在指定時間內煮好三餸一湯、其中清洗餸菜丶煲飯以至收拾爐具均由他們一手包辦。老師及社工到各組打氣並觀察他們之間的互動,看見一位學生正在準備煲飯,但奇怪的是他的米水出現很多泡沬。細問之下,那小伙子還洋洋自得地向我們表示自己能煮出如母親平日給他吃的香噴噴米飯供組員享用。但令人震驚的是:他竟然用洗潔精來清洗白米!我們差點兒人仰馬翻,嚇傻了。

 

在這個營中,發生了大家極難想像的事情,在大家可以享受宵夜或梳洗的時刻,有一男孩子苦著口面走到我身旁,手中拿著一個令同學羨慕不已的杯麵,向我埋怨營中的水有問題,令他的杯麵不會變軟身,使他吃不下。我看到他的杯麵內的水一點蒸氣也沒有,便問了他一句:「你是用凍水還是熱水?」相信答案大家都清楚了。真的無言以對。我能理解他將會很失望,今天晚上將空着肚子挨餓了。

 

以上的事情不知是否出現在你的孩子身上,看到這些例子,會否令作為父母的你欲哭無淚、啼笑皆非?我會想想自己在十歲時,究竟是怎麼模様?有怎樣的行為?相信四十出頭的家長應該不會反對,我們十歲時已懂得自動自覺完成功課、執拾書包;獨自上學,又或在家中幫爸媽洗餸菜及煮點簡單的菜式以及照顧弟弟妹妹等,只是,出現現今子女這種極低自理能力的現象,我們或會慨嘆是因香港這片福地太富裕了,經濟發展太好,生活質素高,子女成為父母寵兒,父母太愛錫子女,常想着一句「希望他活得比我好」,無形中使子女養成港孩獨有的「王子病」及「公主病」。

 

看到以上問題,若父母懂得開始反省,以及學習專業人士提供一些改善子女自理能力的方法還好;糟糕的是,有些父母還沾沾自喜地炫耀自己是因為有能力才能令子女享受這等「福氣」。結果,不難想像,他們的子女日後將會變成怎麼的模様!

 

因此,若父母真的想提升子女的自理能力,為子女未來成長出一分力,那麼,現在就請先檢視一下子女的狀況,嘗試作出改變,這才是積極及正確的做法。曾接觸過一些家長,發現子女自理能力很差,願意一擲千金,要求我協助,或為他們找合適的中心,訓練他們子女這方面能力。但是,我更相信,有些事情不是花錢便能達成,要令自己子女學會自我照顧、學會有自律的生活習慣,更有效的方法,反而是由各個家庭日常生活開始,給子女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學習的機會,父母更可把握這些機會,拉近與子女的距離、建立信任,為未來親子關係奠下良好根基。

 

在下一章,本人會嘗試建議一些家長能在日常生活上,訓練子女自理能力的方法。

 

請不要灰心,送給家長一句座右銘:「只要由現在開始做,一切都不會太遲!」

 

備註:不知在何時,習慣了坐在任何地方,也愛細察週遭的人和事。不論是親子相處方式、夫妻間的溝通,抑或是朋友間談天說地的熱鬧情境;我也習慣了「細味」一番;「品嚐」一下他們的互動模式,給自己作為反思,有時也可借用作為講座時  一些「貼地」的例子。

 

如要留言,請先按此登入

如未是家長全動網會員,可以按此免費登記

新增留言